王世襄在书房,书案一侧陈设一具宣炉
TwoGenerationsOfCollectors
两代铜炉大藏家
王世襄(—年)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先生在中国古代红木家具中的建树最为人所熟知,其实他的收藏十分广泛,还有如古琴、佛像、匏器等诸多门类的文物。除家具以外,王世襄甚爱宣炉。
王世襄及其夫人袁荃猷
在《漫话铜炉》中王世襄曾写道:“这里讲的铜炉,常被人称“宣德炉”或“宣炉”,是流行于明清的文玩。现用铜炉一称,是因为明清不少朝代均有制造,不只是宣德。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其简练造型和幽雅铜色,尤以不着纤尘,润泽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是经过长年炭墼烧爇,徐徐火养而成的。铜色也会在火养的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的程度。烧炉者正是在长期的添炭培灰,巾围帕裹,把玩摩挲中得到享受和满足。这是明清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其情趣和欣赏*花梨家具并无二致。”
明崇祯“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北京匡时秋拍成交价万人民币赵沆年旧藏后赠予王世襄
想来正是欣赏宣炉表皮的这种特殊美感和观赏古代红木家具的温润皮壳包浆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能令王世襄深深痴迷。
王世襄先生铜炉的收藏,得益于老一辈铜炉收藏家赵沆年先生。民国初年,赵沆年(又名李卿丈)成为收藏铜炉的名家,收藏铜炉百余具。他不仅善于识别铜炉优劣,对于铜炉的养护也别具心得。
清康熙“大清康熙年制燕台施氏精造”马槽炉
北京匡时秋拍成交价万人民币赵沆年旧藏,北京沦陷期间,为易薪米,赵沆年以百十具炉让与伪卫生局局长庞敦敏。后王世襄于年2月28日自庞敦敏处购得
赵沆年是王世襄先生之父王继增外交部同事。据王世襄记载:“民初李卿丈即卜居芳嘉园,去吾家仅数十步。后移居八大人胡同,相隔只一巷。儿时常携鸽至丈家门首放飞,入秋更捧蟋蟀盆求教。丈固酷爱球虫而又精于此道者。赵伯母每抚我头,给果饵。移居后,仍往请益,评蟋蟀外兼及铜炉矣。北京沦陷时,李卿丈为居家所需,不得不让炉于庞敦敏。此后每道及,犹眷眷难忘。年,予自庞家购得十余具,喜携其二三驰告。时二老均在病中,丈喘咳尤剧,持炉把玩,如见故人,而力有不胜。”
清顺治“大清顺治年辛丑邺中比丘超格虔造供佛”冲天耳三足炉
北京匡时秋拍成交价万人民币赵沆年旧藏,后王世襄于年2月28日自庞敦敏处购得
年初,赵沆年将其所珍藏的十具铜炉精品赠与王世襄,并叮嘱:“各炉乃多年性情所寄,皆铭心之物,幸善护持勿失。”加上前述的王世襄自庞家追购得赵沆年旧藏十余具,自陈家又追购回一具,可说王世襄是大体继承了赵沆年的藏炉。
年8月的上海,在南京路上张贴大字报
年“十年浩劫”开始。王世襄的好友陈梦家、启功、史树青等相继被抄家,这时王世襄认为与其被动被抄家,还不如主动上交个人藏品,算是“自我革命”。于是,他向自己的工作单位文物局文博所请求“抄家”。
年9月2日,文博所工作人员来到王世襄寓所芳嘉园“抄走”了大批文物和财物。荣宏君说,根据他收藏的相关登记材料,那次从王世襄家抄走的古玩件、字画件、图书本。
明“李曲江制”鬲炉
中国嘉德秋拍成交价万人民币
王世襄在《自珍集》中论此炉:鬲炉束腰有平者,有上下起线者。此具为起线之例。于此可悟明式家具束腰亦有繁简之别,器物纹饰多相通也。赵沆年旧藏,王世襄年2月28日购自庞敦敏。
年夏开始,王世襄在结束了四年的干校生涯后回到北京,开始追索被抄文物。由于当时他没有保留查抄清单,只好凭着记忆写下被抄文物目录,锲而不舍地向有关部门写信。直到年才把绝大部分文物、图书和手稿追回。
而关于铜炉,王世襄在其《自珍集》中写道:“予藏炉四十多具,均有檀、梨木座。十年浩劫,全部被抄。发还时炉失约三分之一,炉座竟无存者,惟此鬲明紫檀座无恙,亦云幸亦。”
清乾隆蚰耳炉
中国嘉德秋拍成交价.25万人民币
赵沆年旧藏,王世襄年购自庞敦敏。炉高仅3.4厘米,为《自珍集》所录炉中尺寸最小的一件
年,王世襄夫人袁荃猷病故,悲痛不已的王老将其所珍藏的件古物托付给中国嘉德拍卖,“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总成交多万元,其中,30件铜炉中有21件上拍,成交率%,总成交额.2万元,买家是同一个人,是一位上海收藏家。
年,这位藏家将铜炉委托北京匡时拍卖,但只上拍20件。这场“锦灰吉金——王世襄藏炉”专场成交率同样是%,20件铜炉总成交额万元,实现了七年整体翻十倍的市场佳绩。从此之后,王世襄所藏铜炉散于各方。
CenserDetails
清代宣炉细节
宣德炉名传四海,但俱都经历重重劫难。据《明史》卷三百九载:“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宣德三年所铸的宣炉,大部分存放在北京的宫中、府邸及附近庙宇之中,故当年明代各官衙机构方便搬运的铜器损失惨重。明末·李自成?“永昌通宝”一组2枚
中国嘉德秋拍成交价人民币近至一九四二年,缺乏资源的日本占领*,利用日本宪兵队的威势,迫使北京居民“将家中所有铜制品(铜烛台、铜香炉、铜门环、铜锁等)一律缴出奉献,不得藏私”,以供日*制造弹药。经此连番浩劫后,宣德炉可说是已千不一存了。侵华日*在北平(北京)城内通常认为铜器较之瓷器、木器质坚难损应该更容易留存,殊不知铜在旧时为重要金属物资,常有熔旧铜铸新铜之事,以上两起便为范例,更遑论大练钢铁种种情事矣。加之古时铜贵,比瓷器、木器基数更少,故能保存至今的古铜炉十分珍贵。因而在古玩圈,“宣德炉”已经变为了一个品牌,凡明清及近现代制作的铜炉,约定俗成统统可称为“宣德炉”,并不专指明代宣德年间制作的铜炉。至清代,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康熙朝在武英殿设立造办处时,下设有十四作,其中有“铸炉处”与“铜鋄作”。雍正元年至四年造办处设有铜作和鋄作,雍正五年铸炉作出现,从此,铸炉作、铜作、鋄作三作并存,至乾隆二十一年,又将铸炉作、铜作、鋄作合并为铜鋄作,之后一直延续至清末。造办处中实行先画样呈览,后批阅做样,再照样生产的流程,使清代帝王的美学理念在宫廷作器中被完整地表达出来,之后一直延续至清末。清佚名绘《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帝右手一侧几案上放置有一具香炉,炉带炉座,炉盖及玉盖钮
上行下效,在清代,吉金善铜不再仅是皇家殿前的庙堂礼器,也进入文人雅士的视野中,康雍乾三朝宣德炉的制作再次攀上高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们在形制、皮色方面,留有明代铜炉的余韵,只是胎体更加厚重,造型愈显规范。
清乾隆贴金三足鼎式炉,元素·艺拍拍品,年8月7日开拍,欢迎参拍。
视频号直播
元素.艺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