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史地理志·杭州府》记载:“钱塘江曰浙江,有三源:曰新安江,出南直歙县;曰信安江,出开化县;曰东阳江,出东阳县。”顺东阳江直至源头,可追溯到浙江省东阳市东阳江镇。
这里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往南直达横店,东边为浙江省十大水库之一的横锦水库,它不仅是东阳江的源头,更是当地的水源地。从东阳到义乌,通过人工引水管道,连绵35公里长的甘冽清泉日复一日的滋养着当地的民众。
02
叶氏为东阳江镇的家族大姓,尤以叶家扬所在的红旗村为甚。早在其太公一辈就已在杭州一带承接民间建房子的活计,这应该是最早的“包工头”概念了。
虽家族以建筑为业,可从叶家杨的爷爷起,就已在私塾学堂念书,可谓早一批的文化人。到了他父辈,因家底殷实被打为“富农”,天赋异禀的叶家扬父亲被“剥夺”了正常受教育的道路,但他却并没因此而放弃,而是更加的利用闲暇时间来读书,一直到叶家扬的出生。
03
这是个典型的80年代的“小少爷”家庭,从叶家扬记事起,父亲不忙工程的时候便是带着他穿梭于东阳和杭州大街小巷的古玩店,可大多的时候父亲只是抱着他站在柜台上,让他看着那些古字画,根本谈不上看得懂,或许只是新奇、好玩,仅此而已。
叶家扬第一次对收藏有概念还是在高中时代,村里一位家境贫困的同学用家里收藏的多张老香烟纸跟他换名牌运动鞋,说不上为什么,第一次见这老玩意,他出奇的喜爱。
后来直到毕业,叶家扬一出校门就被安排接替了家业,慢慢的父亲甚至已经开始让他独立的外出接工地活,还别说,他脑子灵光,又读过书,北京、上海、青岛、南京、广州,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谈不上做了多出名的工程,但是大大小小的工地也让叶家成为了那个年代最早的一批万元户,更别说买车之类的了。
04
做过工程的人都知道,忙的时候根本没半点多余时间,但随着一个工程结束到下一个工程开始的这段时间,就多出来大把的空闲,腰包硬了,跟着叶家扬一起“混江湖”的平日里也小有十来号人。
没有逛迪厅,没有唱卡拉OK,也更没有滑旱冰,没有那个年代最时髦最摩登的娱乐活动,叶家扬却无意中走近了各个工程所在地的古玩市场,从一开始的随便看看,到处瞅瞅,到偶尔买个小件啥的,叶家扬自小那颗被祖辈父辈深埋的种子悄悄的发了芽。
05
杭州市湖墅南路号,原杭州市第二百货大楼,那个年代业界称为杭州二百大古玩市场,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市收藏品市场,在这里,叶家扬的人生迎来了真正的转折点。
年7月13日星期天,天阴,叶家扬至今仍然准确的记得这一天。一大清早他像往常一样来到二百大市场,逛了一圈在市场最末的拐角里,他停留在一位满头胡须身穿麻布大褂的老头面前,身边稀稀拉拉的摆了一堆字画,他蹲下身子随便翻开两幅,“子恺書”三个大字摆在落款处,后面紧跟着几副印信。
记不清楚是在哪个城市,哪个古玩店,只依稀记得父亲抱着他站在柜台上看过这些字画,知道丰子恺这个人。于是,3w一张,他一口气买了10张,那个年代,他去取了现金当场交易,他满心欢喜,带着“子恺書”的“真迹”去找同行的前辈们一起庆祝,再后面的事叶家扬不愿细说,只是告诉我,大家看了一眼这些字画的包装就已经认定是假的。
06
这件事对叶家扬的打击非常大,一方面是真的心疼那个年代的这笔钱,但这只是暂时的,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文化底蕴的修养上面有多欠缺。接下来几年他开始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几乎疯狂的,从南到北,从古至今。后来随着家里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叶家扬对工地的事开始慢慢淡化甚至排斥,他发现转买转卖这些收藏的老玩意也能赚点钱,同时自己内心也更热爱这个行当。
到了05、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幸拜得东阳本土有名的“*花李”师父,这时候他开始真正的入门明式家具。慢慢的又过了几年,在杭州的收藏品市场,叶家扬渐渐“混”出了名气,当地的摊主圈内的人都会开始找他来鉴定收到的东西,比如古玩字画,比如红木家具。
07
一天晚上深夜,圈内一位重量级人物给他打电话请他帮忙看一下新来的一批货,叶家扬来到市郊一个偏远的仓库,打开大门,他一下子眼睛发亮,整个仓库大概有多平,摆满了老红木(大红酸枝)家具,他一眼看出这批货价值不菲,有民国的书桌,有清末的太师椅,叶家扬一步也挪不开脚,当晚便请求卖给他一两件,可惜老板态度坚决,必须得全部打包收购。虽然叶家有家底,可在十多年前一下子吸收这么一大批老家具,叶家扬也无力负担,这时候他甚至都开始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专心坚持工程的事。
自此以后,三天一趟,五天一遭,叶家扬开始跟这个老板软磨硬泡,后来有段时间他甚至主动申请去住在仓库里无偿帮忙看守,为的只是多看它们一眼。就这样断断续续竟然持续了有两年之久,接着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市场低迷,原来这批货的老板也扛不住经济大压力开始零零散散的单件出售。
从圈内得知这一消息的叶家扬马不停蹄,当天晚上冒着瓢泊大雨租了一辆货车从东阳“杀”到仓库,他尽自己最大的经济实力,用油布纸和稻草铺满车厢,然后用雨布里三层外三层连夜拖了一车老家具回了东阳老家。安放完一切,叶家扬瘫坐在它们面前,窗外,天色已然破晓。
08
不知道睡了有多久,叶家扬闻到一股淡雅的幽香,瞬间清新,此时太阳光隔着玻璃直射进来,正好打在窗户边上的老柜子上,似有金丝条纹若隐若现,他心里一颤,用手轻轻搽去上面的灰尘,他大喜,是金丝楠木!一定是金丝楠木!
接着一副带有颜筋味道但又有几分张旭风范,不知是草书中带有楷体还是楷体中含草书的对联出现在眼前:“种竹藏云移松引月,抚琴养性读画怡神”,虽有犹豫但这个时候的叶家扬已能坚定的判断,这是出自清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的铁保,而且根据年代来推算,这个很可能是宫廷物件,怎么着也得是个王爷府衙品,再结合到时代背景来看,极有可能是清中重臣、满正*旗和珅。叶家扬抑制不住激动和高兴,结缘这个老物件似乎是对他这些年来自己内心执意追求的一种回报。
后来不知怎的,事情就传了出去,东阳本土的电台记者包括省内的媒体,以及圈内的好友学者纷纷慕名前来,当时甚至有多个神秘人想出高价收购,一批又一批人叶家扬早已无暇应付,后来只得托圈内人放话出去,非有缘人不售,可谁是有缘人?怎么才算的上是有缘人?叶家扬至今一直保持沉默。我借着采访的契机又问了一遍这个话题,他回答我道,如果能说出来,还能称的上“有缘”两个字吗?
09
之后时间到了年,叶家扬觉得时机成熟了,干脆完全放弃了外面的工程业务,开始一心一意做红木家具,他借之前那个金丝楠木柜子上面铁保对联中“藏云”二字,为自己取名“藏云山房”,江湖人称藏云山房主人,也便是今天自诩玩木三间半的老叶,后又得某苏作老前辈赏识,收为关门弟子,至今。
老叶把他的父辈称为“怪人”,他自己何尝不是“怪人”的后代呢?采访完后的周末,我在朋友圈看到他出差杭州,借这个机会特意来到他的店里,想从他夫人和店员的眼里侧面了解一下。刚道出来意,老叶的夫人先是哈哈大笑,然后一脸抱怨的说:“小刘,我告诉你,老叶这个人,真的是,我接触这么多人,身边从来没见过第二个像他这样的,周围的人大多数都在做红木家具生意,而他一心只想着做红木家具...”
我看的出,这番抱怨的背后,是忠贞不二的情意。
(完)
我有酒,你有故事,啥时来喝一壶?
约访联系wx:
新推出《我在东阳做红木》深度专栏:
《汉福来》
《藏云山房》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活动精彩:
陈君梁家具与文化
思想跨年
张玉海探寻中国家具之美
新十年木雕城整装再起航
东阳木文化产业深度蝶变
上海美院金江波
东家直播
张绍武
大足翁蒋天耕
张辉老树新芽
守望中国家具之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