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对人生都有很多描述,很多人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也有很多人却不在意人生的短长,立志长远,活得精彩和出色。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生于乱世,幸而父亲把他寄放在乡间,得意安静地读书,在宿州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他忧民于疾苦,他的诗歌很多都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豪迈不屈的精神。白居易的诗通常都接近生活,朴实平易,下面这首诗是作者《放言》系列的第五首,却一改其直白的诗风,极具哲理,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01
原文:
《放言》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梦幻人的悲哀和欢乐又维系人间情爱。
颜渊,即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十四岁就拜他为师,可惜四十岁就去世赞赏舜的无为而治,主张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白居易说,短命的颜渊也不要羡慕长寿的老聃和彭祖,意思为只要活得有意义,不一定要长寿。
02
庄子在其《秋水》篇里也说道: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意思是说,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
这段话体现了古代思想家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而白居易的这首诗也是沿袭了这种思想。大和小,生与死,忧与乐,长寿和短命只是一种相对。就像阴与阳是针锋相对的,但是却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03
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又看到不利的一面;对于事物的判断,还要结合当时的客观条件;对于人的评价,要看到其优点特长,还有看到其不足,以促其发扬长处,避其缺点。
自然界中的新陈代谢是自然现象,人生的衰老病死也是一种常态,何必每天闷闷不乐,为此寝食难安,辗转反侧。
诗人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去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也不妄图制造什么仙丹和灵药。他清醒地认识到,生老病死都是每个人必须坚强面对的。
他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根本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贡献。与其庸庸碌碌地活着,不如轰轰烈烈地死去。
04
白居易也是用他的实践,证明着自己的观点。读他的《琵琶行》,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读他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只恨无三五好友在侧,好立即放下红木桌,寻一坛老酒,饮个酣畅再说。
读他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感受在寒冷中的一位老者生活艰难的场景。读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好,不轻言放弃;也使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美普通的小草那旺盛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再读原诗,我们不禁觉得诗人的那种豁达的情怀,也在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这时候更觉得白居易仿佛就在眼前与我们亲切地交谈,跨越时空,不受任何年龄、性别、尊卑和贵贱等等的限制。
当你把整个宇宙都看得不大,把整个人类都看得简单,一切就都可以看得微不足道,坦然面对所有,也无须患得患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