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的时光,
总能叫人悉心珍藏;
同学的情谊,
总是叫人挂肚牵肠;
同学的聚会,
总会叫人心驰神往。
带着三十四载时光的印痕,我们武汉原*事经济学院指挥六队七班欢聚在浙江湖州南浔。虽然不再有年轻时的蓬勃朝气,也不再有火热*营的浪漫理想,但往昔岁月积淀的同学友情,让彼此感觉更深、更浓、更美、更甜、更纯!
▼同学期间七班全体于教学楼前合影
▼同学期间七班全体于武汉*陂木兰山合影
我们从天南地北
相约来到了
老同学闵建国的故乡,
一个诗情画意、
人杰地灵、充满静谧的地方
———南浔古镇。
在骚人嘴上,她是风姿绰约的丽人倩影;
在商贾眼中,她是物华天宝的富饶天堂;
在画家笔下,她是玲珑剔透的江南水乡……
多少华章从这里奏出,
多少英才从这里诞生,
多少梦想从这里启航!
她是诗,她是画,
她就是一幅意清香远的水墨长卷。
▼同学期间笔者与闵建国(左)合影
▼同学期间笔者与杨铭合影于武汉*陂木兰山鹰嘴石
▼同学期间笔者与李建设(中)、安一凡(左)合影
▼下榻南浔丽菁酒店
南浔古镇,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太湖之滨,是一个人文资源丰饶、中西建筑合璧、缫丝业十分发达的江南古镇。南浔有一种安若处子的静谧美,也有一种沧桑尽历的古雅美,还有一种小家碧玉般的灵秀美。
小镇没有太多现代化商业的喧闹,有的只是怀旧的麦芽糖、斑驳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摇曳的乌蓬船……这里民风淳朴,宁静安祥,与其它江南古镇相比,多了几丝通灵、几分厚重、几许文化气息。诚如导游所言:“游遍江南九十九城,不如去南浔走一走。”
▼南浔古镇景区大门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中国魅力古镇南浔”牌匾
▼南浔古镇刚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华诞
于我而言,南浔古镇,数度探访,因缘且深。记得20年前,我曾先后两次由沪上匆匆来拜会学友闵建国。此次是三度探访。
已从湖州市南浔区*协主席职位上退休的闵建国兄,对于我们七班在他家乡聚会非常乐意和重视,早早计划了日程和旅游路线,联系旅游公司安排了食宿地点和交通工具,尽地主之谊,热情迎接大家的到来。他还特邀本队的“精神领袖”、“永久核心”王明山*委与夫人出席,为此次活动增色。
全班参与度很高,谭树祥夫妇早就从西安出发,自驾车经*山、过湖州,于10月11日中午率先抵达南浔,杨铭从泉州、甘海斌自北京、熊铁星夫妇由合肥、王明山夫妇由武汉、安一凡由沈阳先后乘高铁抵达湖州,建国兄安排好友一一接站,下榻南浔丽菁大酒店。
此次“班务会”是“西安———古都之行”确定下来的,可王和平、李建设、康乐、魏昌民、亓瑞山临成行因遇特殊情况未能参加,不免遗憾!
▼丽菁大酒店“丽菁厅”接风宴开始前合影
▼丽菁大酒店前合影
▼丽菁大酒店前合影
▼南浔古镇文园景区大门
傍晚,闵建国夫妇就在丽菁大酒店二层的“丽菁厅”设宴款待大家,为此次“南浔———水乡之行”聚会拉开序幕。热情好客的闵建国夫妇带来了家藏的十五年茅台和上好的红酒。从预订准备好的一大桌筵席,亦能感知闵建国“精明强干、精细认真、精诚待人”的为人处世风格一如当年。
可丰盛的美味佳肴,还有贵得吓人的一只只阳澄湖大闸蟹似乎并不够刺激人的味蕾。据我观察,各位都没顾得上好好品尝,而是频频举杯,轮番敬酒,话语滔滔,互道衷肠,不但尽兴,似乎只有一醉方休才是大家见面后该有的“最佳状态”。在几位夫人的“严格把关”下,这场喝了两个多小时的接风宴终告结束。
▼“百间楼”景区一瞥
▼百间楼景点
▼百间楼景区板桥
10月12日上午,我们由小莲庄码头乘小船到张静江故居码头,首站是到南浔古镇标志性景点百间楼游览。轻纱般的晨雾笼罩下的浔溪,显得更加神秘撩人。上岸后,沿着石板路走着走着,不经意间就到了百间楼,这里是体现江南水乡风韵最精华的地方。
百间楼,是沿浔河一段两岸至今还保存着的一片明代建筑群。这百间楼原为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告老还乡后为家眷仆从建造的住所,因沿河两岸共筑房屋百间故得其名。这里楼楼相邻、檐墙相连,蜿蜒两岸四百余米,蔚为壮观!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建筑群,分明是一幅展示江南水乡最古朴纯美的画卷。
关于百间楼还有一段异乎寻常的传说,更给诗情画意的美景增添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明代尚书董份归隐故乡后,其孙子欲娶南浔的嘉靖进士茅坤之女为妻。托媒提亲后,茅家嫌弃堂堂董尚书家的房子不够阔绰,就遣媒人对董家说,我家女儿陪嫁的婢女就有多人,他董家哪有这多房子供养她们?
老尚书一听,说这有何妨!我马上造间楼,给茅家婢女各住一间总可以吧!遂依河而建,立屋百间,便有了这片饱经沧桑的百间楼景观保存至今。
▼百间楼景点
▼浣衣女子
▼百间楼合影
窃以为,传说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岁月的洗礼却使得它更加醇厚浓郁,历久弥香。“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清代张镇)这首赞美百间楼的诗描绘的水乡生活,也许今天已不再呈现,眼前如诗如画的风景仍然美得令人陶醉。
现在这里为寻常百姓家的居住之所,也是南浔最具原生态之美的地方。清一色的徽派建筑,分布合理,鳞次栉比,白墙、黑瓦、连廊、河埠,格局如出一辙。房舍连排,侧墙相接,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了骑楼长街,逶迤蜿蜒,廊檐相通,晴雨便行。
隔河相望,鸡犬相闻,好一幅江南水乡的长卷诗画。沿着长廊走过去,看到不少居民利用自家前厅开设家庭餐厅,吸引不少游客。我试想,找个机会再来此住进农家客栈,休息十天半月,吃着水乡家常便饭,看着运河向东流去,切切实实地领略枕水人家的日常生活之惬意。
晨晖在长长的廊檐上留下一段段金*色的光芒,河水也被染成了橙*色,我们是在最佳的天气、最佳的时间段,走进这最美江南水乡风景地,真是大饱眼福!秋风习习,暖阳高照,徜徉在百间楼细长的石板路上,感受明代古建筑无穷的古朴与温馨,让人沉醉其中。
▼张静江塑像
上午参观的第二站是“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何许人也?不了解民国史的人恐怕并不知晓。不过,若到南浔东大街的张静江故居走一遭,便会印象深刻。此故居建于年前,是典型的江南豪宅。
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佛号饮光,别号卧禅,是孙中山密友。出身于南浔四大富豪之一的张家。在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曾代理浙江省国民*府主席,被称为国民*四大元老之一。
▼“张静江故居”门楣由国民*中央要人陈立夫所题
“张静江故居”的门楣为中华民国*治家、国民*要人陈立夫题写。该宅保持传统的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寓意“步步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前后两道大门背后都有构思精巧、细腻别致的砖雕。
其中,第一道门楣刻有隶书“世守西铭”四字,据考源于宋朝张载弃官授徒的“东铭西铭”典故;另一道门楣刻有行书“有容乃大”四字,显然出自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于仞,无欲则刚”的诗句。上述八字均由南浔“八牛之一”、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周梦坡所书。
张静江故居正厅上方悬挂南通张謇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匾额。中堂两边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厅堂抱柱上,有一对联为同治、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所写:“世上几百年居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还有一副联为民国时期著名*治家、书法家谭延闿所书“未办报君青玉案,不知谁佩紫玉壶”。
二厅、三厅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有反映张静江的家谱、家史和生平的大事记略,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
其中,有张静江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民国初创时期与孙中山、宋庆龄、冯玉祥、何香凝、于右任、陈布雷、蒋介石等名人交往的历史照片、资料和手札等,十分珍贵。
▼尊德堂大厅之牌匾
“尊德堂”陈设雅致,尽显奢华。据介绍,正厅有一张桌子系明代家具,为紫檀木所制,寸木寸金。另有一张红木“太子床”是供午休、喝茶用的。
厅内还陈列着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酒德颂》板屏,系银杏木镌刻,乃国内罕见之珍贵文物。边厅的两边墙上是张静江临摹“八大山人”所作的一些字画,其间有一张琴桌。
该故居尽显主人雄厚的财力和不凡的艺术修养,令人过目不忘。而参观故居后,我另外获得一个深刻印象,是身患残疾的张静江乃“中华民国第一奇人!”为何世人称他“现代吕不韦”?至少有“三奇”:
▼张静江塑像
▼张静江与孙中山合影
一奇:他是民国时期最早出国的商人兼官僚。以打开中法商路为己任,担当出国开拓商务的领路人,竟然是一个残疾之身的俊男与“商界奇人”。
二奇:不惜重金资助革命,冒死从事秘密反清,成为孙中山的患难挚友。年在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先生亲自提名张静江为中央执行委员。
三奇:鼎力资助蒋介石,为蒋铺开前程锦绣,却终因南辕北辙,为蒋所弃,终老美国。
张静江曾向孙中山极力荐言蒋介石:有济世大志,为人忠挚,善于谋略,行事果断。在其眼中,蒋介石几乎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千里马”。因张静江的多次举荐,蒋终于当上*埔*校校长,并深得孙中山的信任。
蒋介石大权在握后,投桃报李,曾让张静江担任国民*中央*治会议主席、代理国民*府主席。但因两人意见相左,这位民国奇侠最终被蒋介石轰出国民*中央,贬为浙江省主席,之后更遭冷落。30年代末,年近七旬的张静江远涉重洋到美国,终其一生,享年73岁。
▼门楣“有容乃大”
▼门楣“世守西铭”
上午的“压轴戏”是观赏刘氏梯号“红房子”。
刘氏梯号是面西的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主人刘安泩,号悌青。正厅名为崇德堂,故又称刘氏悌号。崇德堂总体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
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尤为壮观,大宅高大恢宏,以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见胜。
大厅为一中式厅堂,堂中悬挂着“崇德堂”匾额,两侧有抱柱联及画屏,中间柱粗须两人合抱,正梁上有鎏金平升三级图案,梁坊、雀替、轩廊、落地长窗、地坪窗等均刻有精美吉祥图案,体现出刘氏家族的传统风范与品位。
二厅堂中悬挂着“抱悫盒”匾额(抱悫盒意喻坚守诚笃忠厚,法正则民)。宅后原辟一草地为网球场,一边角上饲养奶牛。东西潭边钟楼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鸣钟,远近都能听到它的声音。现已成一近平方米的花园,园内种树栽花,叠石为山,种植白皮松,且有一月牙形潭池,蓄水栽荷,潭池边上有亭、回廊等建筑小品,配以美人靠,以供游人休憩。
刘悌青是南浔“四象”之首、即“财富榜”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获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在此房屋边上有一花园弄。花园弄的名称源出于元末的南浔华家,因华家在此弄内建有一花园,故名花园弄。清代文字狱“庄氏史案”中的庄家也曾居此处,案发后房屋被毁,刘家就在此旧址上建造了“悌号”。
▼刘氏梯号内“红房子”
▼“红房子”前的西式喷水
▼“红房子”内陈设
▼“红房子”内拼花地砖
▼“红房子”内的陈设
▼刘氏梯号临河正面
10月12日下午,我们一行参观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和张石铭旧宅。
嘉业堂藏书楼,是晚清南浔首富刘镛之孙刘承干于年建成的,口字型回廊式厅堂的中式建筑,中规中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书籍丰富、规模宏大。
末代皇帝溥仪颁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加上保存着百年以上的线装刻版印书和一些全国绝无仅有的古籍,异常珍贵。现在,该藏书楼作为浙江省图书馆的一部分,已失去它的馆藏功能,只供八方游客参观。
藏书楼前的庭院,清水环绕,景色幽雅。百年树木,勃勃生机,林木疏影,阳光斑驳。石叠假山,精致灵巧。一枚湖石,小孔吹气,声似虎啸,是谓“南浔三宝”之一也。铁星兄饶有兴致,上前一试,未吹出个响动来。
建国兄气沉丹田,一鼓作气,猛吹一下果然声如虎啸。这里林间小路,曲径通幽。四季花卉,错落有致。石桌石凳,供人憩息,掩卷遐思,品茗论道。实乃寓书楼优雅在园林之中,逸思绪美景于缤纷之际。真是明志弘道的好去处!
▼嘉业藏书楼院门
▼嘉业藏书楼大门
▼末代皇帝溥仪赐九龙金匾“钦若嘉业”
▼嘉业藏书楼内陈设
▼嘉业藏书楼院内
▼嘉业藏书楼院内“虎啸石”
▼小莲庄门楣由郑孝胥题写
小莲庄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一水相隔。到南浔古镇旅游,小莲庄是必到之地。它坐落于古镇西南,亦是晚清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花园。前后门坊、东西相对,一中一西、风格迥异,设计精巧、别具一格。门楣上“小莲庄”三字为近代著名*治家、书法家,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所题,娟秀清雅。
莲庄虽小,园林兼胜,别有一番景致。外院一池莲荷,环步池畔,浮想联翩。时值深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佳期已过。虽荷败花萎,莲蓬垂老,但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让人赏心悦目,悠然自得。
不禁使我想起《汉乐府相和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内院树木繁茂,红*交错,秋韵十足,独具风情;中西建筑,别树一帜,楼台亭阁,尽显优雅。
▼小莲庄大门(入口)
▼深秋的小莲庄莲池
▼笔者在小莲庄
参天古木掩映的西式建筑“东升阁”,给人既有洋气,亦有中味;“净香诗窟”构思独特,底层厅内房顶,分呈升斗状,接待宾客按照身份而定,斗为高、升略低,源于“才高八斗”之谓也。上层则是刘墉的女眷观赏休闲之所。旧时代的富家女子不可轻易抛头露面,这座小莲庄的最高建筑,是供女子在楼上俯瞰整座庄园全景的。
小莲庄隔壁院落是刘氏家庙,曾经是刘氏祭祀祖先的地方。庙门前两边有两座高大的牌坊,气宇轩昂,分别为光绪、宣统两帝钦赐,彰显着刘氏家族昔日的显赫与荣耀。
▼深秋小莲庄
▼小莲庄净香诗窟
▼小莲庄净香诗窟内陈设
我们从嘉业藏书楼、小莲庄出来,沿河步行去参观下午的最后一站———张石铭旧宅。
我是一个篆刻爱好者,早年就获悉张石铭乃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之一。想当年,了不得!
张石铭旧居临河而筑,坐西朝东,五落四进,中西合璧。进门轿厅,精美雕砌。迎面大堂,称“懿德堂”,雕梁画栋,轩场气派。中式傢俱,古色古香。内厅前面,中间天井,两边厢楼,窗棂精美。
张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芭蕉厅、西洋楼和西洋舞厅。据说,原蕉芭厅走廊里的芭蕉叶窗饰,不是普通的石块水泥,而是用珍珠粉、石英粉和矿化颜料调和而成的。走廊地砖也是正宗的法国手工制品,质地考究,至今釉面如新。
还有其母卧室窗框里镶嵌的玻璃,是自行设计从国外加工订制的特殊工艺玻璃,每块价值一两*金。足见整座大宅每处细节的讲究和奢华,彰显出张氏百年前的富有与鼎盛。西洋楼红砖雕饰的门头、立柱、窗沿,格外醒目,法式风格,洋味十足。
楼内还设有西洋舞厅,地砖也是从法国进口的,色彩鲜艳如初。遥想百年之前的他们在此翩翩起舞,不乏潇洒浪漫,却又低调内敛,不事张扬。这一切都在高高的马头墙内进行的,个中私秘外人自然难以窥见。
▼张石铭铜像
▼张石铭篆刻
▼懿德堂
▼中式大宅中的西洋楼
张石铭的百年旧宅,堪称为一座西洋风格与东方神韵完美结合的建筑杰作,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宇架构的经典代表。
我从张石铭故居出来,蓦然抬眼望见河对岸的一堵有年份的褪色白墙上,硕大的“浙茶、宁食,南杂、北货”四个斑驳字样,猜测是往昔商家的宣传广告,印证着南浔晚清民国时期的商贾繁华。
漫步沿河古街,我放轻步履,悠然而行,呼吸着古朴的气息,欣赏着如诗的画卷,熏陶着流淌的墨色,品读着这张内敛精致的名片——南浔古镇。
▼精美砖雕
▼贵似*金的特制玻璃
晚上,又有令大家喜出望外的是宋继鹏携夫人*扣玲从江苏泰州专程赶来参加班务会。小宋自毕业分配返原济南*区后勤干训大队后,不久即转业回原籍泰州市,一直在该市中国建设银行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成为本单位的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现仍在职在位。这次趁“双休日”来与分别30多年的老领导、老同学见上一面,不胜感慨万千,异常欣喜。
晚宴在南浔文园举行。久别重逢,是增加喝酒的好话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没想到如今的小宋酒量惊人,一一敬酒均满饮两杯,保守估计他至少喝了七八两。他们夫妇的到来,大家感到格外高兴,把酒言欢,又丰富了七班此次聚会的色彩。
▼笔者和宋继鹏
▼宋继鹏给大家敬酒
南浔,不负所望,还是梦里水乡静谧的样子。“黛瓦粉墙吴语软,小桥流水柳烟幽。”古镇仍然给人带来“最美中国风”的享受……
吾赞南浔,内敛精致,底蕴丰厚,文化之乡;历史悠久,崇文重教,礼仪之乡;“耕桑之富,甲于浙古”,富庶之乡。辑里湖丝,闻名天下。嘉业藏书,翰墨飘香。莲庄荷池,水乡诗画。
既有名宅大院、宽敞宏伟、雕栋画梁、楼台亭阁、假山园林、中西合璧之豪门;更有小桥流水、沿河而筑、白墙黛瓦、古朴平实、陈旧斑驳、简易普通之民居。
曾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富绅,也有赵钱孙李不同姓氏人家之庶民,相依相伴、和谐共生。古宅、石桥、流水、篷船、垂柳,既显露出古镇的富庶祥和,又洋溢着江南水乡的神韵风貌。
▼广惠宫
距离南浔不远的周庄、乌镇皆为遐迩闻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旅游观光胜地,我都去过。但比较而言,南浔静静地安坐了千年之久,始终低调内敛、不事张扬。因此,在江南水乡中,它算不上很知名。
然而,这座不算著名的古镇,却被许多对江南有着深入了解的旅行者誉为“最美的江南古镇”。它的多重魅力,更是令人惊艳!这是笔者三到南浔古镇而形成的深刻印象。
秋云淡淡,
秋日红红,
夹裹着“秋老虎”送出的热情,
把同学重逢的浓浓情意凝聚。
沧桑抹去了青春的容颜,
却抹不掉,
我们心中留存的同窗亮点。
漫步在红尘中六十多个春秋,
恍然悟到夕阳的壮美,
微笑着回首远眺,
那逝去的岁月,
记载了我们的心路历程,
也铭记了我们手足般的情缘。
那苦辣酸甜的每一个细节,
都是谱写的人生五彩欢歌。
不管你在天之涯,
无论你在海之角,
一声“老同学,你还好吗?”
把澎湃的思念表达。
不管我们相隔多遥远,
不论多久没有互动,
曾经的*旅故事,
还有那一段风雨同舟,
同窗共寝的情结,
已经深深镶嵌在
我们生命的年轮里。
我不知道,
分离后,
你们都搜集了多少忧伤;
我不清楚,
分别后,
你们又酿出了多少欢笑?
但我知道,
你们是念着同学之谊,
一次次踏上了集结的征程,
只为心底那片无法割舍的情。
我更清楚,
你们是念着同窗缘,
就是想和同学一起开怀畅饮。
老同学,
我们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有最真挚的情,
虽不到暮年,
却已近*昏,
同学友情却在心中永恒。
今日,
我们一起品尝重逢的盛宴,
我们一起享受激动与兴奋。
此时,
我们情绪犹如阳光那般灼热,
我们要把虔诚祝福互相送上。
此刻,
我们爱恋晚霞之光,
更爱恋人生的夕阳。
当我们,
轻轻翻开相聚时的瞬间定格,
就一定能感觉到,
有我们的同行,
耳顺之年不会再孤单;
就一定会感悟到,
有我们的相伴,
花甲之年会更加丰富多彩。
老同学,
虽然我们不在彼此身旁,
也永远不会将彼此遗忘。
亲爱的老同学,
让我们一起携手从容地走向未来吧!
作者:馨心斋主
编辑:毛秘《白浪情》